本文目录一览:
- 1、扫别人的二维码转账会不会有风险?
- 2、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法有什么?
- 3、为什么大街上有很多扫二维码的,扫了会不会上当受骗?
- 4、利诱类欺诈有几种主要形式
- 5、今天有一个陌生人让我扫码加他为微信好友,我加了,手机会不会中毒,会不会有什么危险
- 6、你听过最无语的诈骗案是什么?
扫别人的二维码转账会不会有风险?
有一定风险,收款码是当面生成,基本是没有风险的。
手机乱扫二维码存在以下几种危险:
1、二维码背面可能是一条手机木马病毒的下载网址,扫码后会让手机中毒然后盗取银行卡信息盗刷资金。
2、二维码背面还可能是个歹意APP的下载连接。扫码后,给手机下载一个歹意APP或冒充网购、付出使用的APP,一旦在这类APP上输入付出账户暗码,就会被盗刷资金。
3、二维码的背面还可能是垂钓网址。扫二维码可以网购免单的欺诈时有发生,当受害人扫描一个二维码后,会呈现一个仿冒闻名网购渠道的页面,受害人在页面上输入账户暗码就会被记载,然后资金就可能遭受盗刷。
建议您不要向陌生号码泄露个人信息或向陌生人转账,保护好您的账户资金安全。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 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9-2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常见电信网络诈骗手法有什么?
1、扫描二维码方式植入木马诈骗
“扫描二维码,领取购物红包”,不法分子通过诱使事主扫描二维码,进入了含有木马病毒的网站或者是下载了含有木马病毒的APP。不法分子通过木马截取手机短信,更改支付宝密码,窃取了支付宝内的余额。
温馨提示:不要见“码”就刷,小心二维码扫描诈骗。
2、短信链接钓鱼网站方式植入木马诈骗
通过引诱事主点击短信中的链接,从而从后台下载木马程序或链接钓鱼网站方式获取事主手机中的通信录、短信、银行卡、支付宝信息等实施诈骗。
3、利用改号软件冒充公检法等机关诈骗
这类电信诈骗案以“法院传票、信息泄露、涉及洗钱”为由,使用改号软件伪装政法机关办公电话,冒充警察、检察官、法官实施诈骗。
温馨提示:警方不会通过110电话号码直接拨打用户,绝对不会通过电话远程作笔录方式办案,更不会要求受访者提供个人的银行卡号、存款账号、密码及身份资料,根本没有所谓的“安全账户”。
4、QQ聊天诈骗
冒充亲友诈骗。利用木马程序盗取对方QQ密码,截取对方聊天视频资料后,冒充该QQ账号主人对其亲友或好友以“患重病、出车祸”等紧急事情为名实施诈骗。
冒充公司老总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搜索财务人员QQ群,以“会计资格考试大纲文件”等为诱饵发送木马病毒,盗取财务人员使用的QQ号码,并分析研判出财务人员老板的QQ号码,再冒充公司老板向财务人员发送转账汇款指令。
5、“机票改签/航班取消”、“网上购物退款”
这两大类电信诈骗案的最大迷惑之处在于,诈骗分子往往对你最新的网购订单或者机票行程资料一清二楚,所以很容易让人相信对方是电商或者航空公司的官方客服,从而根据对方指示错误操作网银或者ATM,又或者点击对方提供的钓鱼链接,被盗取电商账号密码后立即将账户资金转走。
温馨提示:骗子可能侵入了一些订票网站或公司的系统,从而掌握你准确的订票信息。不要轻信任何来历不明的电话和短信(尤其是400电话,通常仅供用户打入不会打出),建议在手机端安装专业的手机安全软件,可拦截识别绝大多数诈骗电话和诈骗短信。
为什么大街上有很多扫二维码的,扫了会不会上当受骗?
提醒!这些二维码要当心!
伪造的缴费二维码
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粗心大意或者图省事的心理,基于日常生活消费、公共事业缴费(水电、燃气费等)、交通违章罚单缴费等应用场景,编造虚假的缴费信息通知,误导大家扫描虚假二维码,实施诈骗。
小礼品诱导扫码
不法分子采用赠送小礼品的方式,诱导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并在注册页面填写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相关信息,随后将个人信息转卖获利。
虚假网店收款条码
在网购过程中,存在不法商户在消费者支付环节骗其使用购物平台监控外的扫码方式进行付款,一旦消费者扫描不法商户发来的收款码进行支付,钱款将直接进入不法商户账户中,原本“收到货物才确认付款”的交易担保机制失效,很容易造成消费者的财产损失。
隐含病毒的二维码
不法分子将含有木马病毒的程序生成二维码,用户一旦误扫此类二维码下载了带有病毒的程序应用,手机就可能中毒或被他人控制,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等风险问题发生。
陌生的二维码名片
有的不法分子会制作一些隐含病毒或非法链接的二维码名片,以搭讪或者其他名义为由,邀请你扫描二维码名片添加好友,若随意扫描这类二维码名片,很有可能会被不法分子盗取个人隐私,造成财产的损失。
转发扩散
“扫一扫”行为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安全隐患,比如个人信息的泄露,也有可能存在某些不法行为,尤其不要轻易提供个人的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电话、通信住址等信息。
什么是微信辅助解封?
微信方面告诉记者:微信账号会因各类违规行为,被平台冻结封禁。而这些被封账号可以通过邀请符合条件的微信账号来帮助其解除封禁状态。
扫码辅助验证后
不需要再点击确认
利诱类欺诈有几种主要形式
利诱类欺诈是指行为人以欺骗他人的故意,以各种诱惑性的中奖信息、奖励、高额薪资等吸引受害人上当受骗,从而获取不正当利益的欺诈手段。
利诱类欺诈的表现形式为:
一、冒充知名企业中奖诈骗:冒充知名企业,预先大批量印刷精美的虚假中奖刮刮卡,投递发送,后以需交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诱骗受害人向指定银行账号汇款。
二、娱乐节目中奖诈骗:犯罪分子以热播栏目节目组的名,义向受害人手机群发短消息,称其已被抽选为幸运观众,将获得巨额奖品,后以需交保证金或个人所得税等各种借口实施诈骗。
三、兑换积分诈骗:犯罪分子拨打电话,谎称受害人手机积分可以兑换,诱使受害人点击钓鱼链接。如果受害人按照提供的网址输入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后,银行账户的资金即被转走。
四、二维码诈骗:以降价、奖励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受害人的银行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五、重金求子诈骗:犯罪分子谎称愿意出重金求子,引诱受害人上当,之后以缴纳诚意金、检查费等各种理由实施诈骗。
六、高薪招聘诈骗:犯罪分子通过群发信息,以月工资数万元的高薪招聘某类专业人士为幌子,要求事主到指定地点面试,随后以缴纳培训费、服装费、保证金等名义实施诈骗。
七、电子邮件中奖诈骗:犯罪分子通过互联网发送中奖邮件,受害人一旦与犯罪分子联系兑奖,犯罪分子即以缴纳个人所得税、公证费等各种理由要求受害人汇钱,达到诈骗目的。
【拓展资料】
《民法典》
第一百四十八条 一方以欺诈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欺诈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今天有一个陌生人让我扫码加他为微信好友,我加了,手机会不会中毒,会不会有什么危险
加微信的话是不会中毒的,不过你以后不要再随便乱扫二维码了。
二维码严格意义来讲就是一个网络地址的链接,扫描这个二维码就是在尝试链接这个端口。如果遇到有些木马网址、钓鱼网址甚至是支付网址,有可能出现手机内信息被窃取,乃至面临个人财产受损的境况,就像登陆了病毒网站一样的效果。
所以,对于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建议不要随意扫描,待清楚其作用和来源后再扫描也不迟。增加防范意识,以及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意识,是对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很有必要的措施。
提防六种微信诈骗手法:
1、利用代购诈骗
诈骗者声称为您打折海外代购,付款后诈骗分子会以“商品被海关扣下,要加缴关税”等理由要您加付“关税”,但您加付了钱之后却收不到货品。
消费者最好去正规的购物网站购物,或者到实体店采购。
2、二维码诈骗
诈骗者以商品为诱饵,给您返利,再发送商品二维码,实则是木马病毒。一旦安装,木马就会盗取您的应用账号、密码等个人隐私信息。
手机不要随便安装不明程序,否则吃大亏必不可免!
3、盗号诈骗
诈骗者冒充您的家人跟您联系,并以各种理由向您要钱。
遇到此类情况,您可以通过电话联系对方,听对方声音就可以避免受骗。
4、身份伪装诈骗
诈骗者一般伪装成“高富帅”或“白富美”,与您搭讪骗取您的信任,进而以借钱、商业资金紧张、手术等为由骗取钱财。
无论通过什么途径认识的朋友,都要牢记:“交友需谨慎,少做白日梦。”
5、点赞诈骗
现在微信“朋友圈”这种诈骗方法最多,一种诈骗方式是集赞者发布消息称集满多少个赞就可以获得礼品或优惠,实际等您集满了赞,去兑换礼品或是领取免费消费卡时,拿到手的奖励却“缩水”了。
另一种诈骗方式是有的商家发布点赞信息时,并不透露商家具体位置,而是要求参与者将自己的电话和姓名发到微信平台,一旦征集的信息数量够多了,这种“皮包”网站就会自动消失,目的是套取更多人的真实个人信息。
对这种点赞的信息还是先打个电话咨询一下,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咨询答复录下来,防止商家到最后“赖账”;也可以直接实地去看一下。
6、微信假公众账号诈骗
诈骗者喜好在微信平台上取类似于“交通违章查询”这样的公众账号名称,让您误以为这是官方的微信发布账号,然后再进行诈骗。警方提醒:对于各类公众账号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多方求证真伪,尤其不要随意进行网上交易。
你听过最无语的诈骗案是什么?
不仅听过我还经历过呢,哈哈。下面来讲讲我过听到过的所见所闻。
10000瓶茅台事件
先讲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我记得前几年的时候,我曾经接过一个陌生电话,电话里性别有点记不清了,大概的过程就是:这人声称自己是卖茅台的,而且保证都是真的,我当时一听就识别出来是骗子了,但是我也挺烦人的,面对这么敬业的骗子我居然努力的配合他。
经过讨价还价,终于按照每瓶200元的成交价格,“谈妥了”就和对面的那个骗子经理说“给我来10000瓶”,我俩唠了得有10分钟,后来对方听出来我是在戏弄他,甩一句“我给你奶奶个腿”。我还想再多骂他几句呢,他就把电话挂了。不开心!
贪心的韩国诈骗犯
这事是前几年的了,但我现在还记得呢。事情缘由是韩国釜山市的某银行的ATM机有一个男性操作ATM机感到麻烦之后就上千台去取钱了。
过一会儿银行接到了电话有人说自己刚才被电话诈骗骗了1050万韩币。银行职员马上意识到了可能是刚刚大额取款的男性有些可疑,所以马上根据取款单上留下来的电话号码回打给了取款的男性。没想到,该男性真接了电话。
银行职员对接电话的男性说:“先生,我们刚才给你取钱的时候,不小心少给了您3万韩元。麻烦您回来取走您的钱”。挂完电话后,银行职员马上打电话报警说明了情况。警方马上赶到银行埋伏在里面,等待取款人的出现。
进入接待室之后,该男子马上被埋伏在里面的警察抓获。一个电话诈骗犯人就此落网。就这样的智商都在参与电话诈骗的组织中,可见韩国目前涉嫌电话诈骗的犯罪有多猖獗。
我是“吴彦祖”拍戏被打飞求汇款
都说骗子骗技提高了,其实弱智的也不少。这个大家肯定听书过有一个人自称吴彦祖还是谢霆锋了,说自己在深山拍戏被打飞与剧组失去了联系,向其索要钱财,并称还能给予其演戏的机会。
其实很多诈骗手段其实非常低劣,但却能骗倒很多人,骗来巨额钱款。归根结底,无非是利用了人们占便宜的心理。那么,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诈骗手段需要大家警惕呢,给大家总结一下。
1.冒充公检法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拨打受害人电话,以受害人身份信息被盗用、涉嫌洗钱犯罪为由,要求将其资金转入所谓的“安全账户”配合调查。
公检法办案会通知当事人到执法场所,出示证件、办理手续。凡是不见面、不履行相关手续就要求转账、汇款的,请一律拒绝。
2.二维码诈骗。诈骗分子以打折、团购为诱饵,要求受害人扫描二维码加入会员,实则附带木马病毒。一旦扫描安装,木马就会盗取银行卡号、密码等个人信息,然后实施盗划资金。
这种情况不要随便扫描二维码,扫二维码后先辨别网址真假。如果不能辨别,请不要安装,以防被骗。
3.点赞诈骗。诈骗分子冒充商家发布“点赞有奖”信息,要求参与者将姓名、电话等个人资料发至微信等平台,套取个人信息后,拨打电话声称已中奖,随后以交纳“手续费”“保证金”等形式实施诈骗。
遇到此类事情,不轻信、不转账、不汇款。
4.手机短信诈骗。就是咱们生活中经常收到的各种短信,什么“恭喜您中了什么平台券”之后会给你一系列链接。这种不可靠链接千万不要点,有可能是木马病毒。
5.虚构“中奖”信息诈骗
犯罪分子通过电子邮件、短信、QQ、MSN等方式发送虚假“中奖”信息,以交风险抵押金、税款、代办费等诸多名义,让受害人向其提供的账户上汇款。受害人接到电话后,往往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
接到此类电话或短信时,要保持头脑冷静,天上不会掉“馅饼”,可以通过正规的媒体核实有无此类信息,切不可没见到奖金、奖品,就现把自己的钱汇了出去。
6.以领取社保补贴为由实施诈骗
这种就是诱骗参保人拨打假冒的社保局咨询电话和假冒的财政局咨询电话,再由假冒工作人员的不法分子,通过电话指导被骗者去ATM机操作,趁机转账,以达到诈骗目的。
所以我们接到陌生人电话或短信时,要提高警惕,不轻易透露个人及家庭信息等方式,多与家人商量,同时与当地社保部门联系,核实信息的真伪,减少受骗可能。
那么在生活中真的如果遇到诈骗我们该怎么办?我有几点建议。
1、保持冷静、确定损失
当遭遇了诈骗,我们需要尽量保持冷静,切莫慌张。首先,我们要确定自己的损失,如钱财、物品等,可以的话,可列出损失清单,供报案所用。
2、尽快报警、防止二次受骗
3、搜集证据、妥善保存
诈骗者一般都是通过媒介与被害人接触联系,如QQ、手机短信、电子邮件和网络游戏等。首先受害者保存所有证据,以及交易记录,最好有银行的交易记录,还要网络聊天记录,与对方的联系方式。
4、如实反映案件情况
有的受害人因受到网络诈骗而感到懊恼和羞愧,很少报案或者即使报案也对案件事实有所隐瞒,这将会给公安机关破案增加难度。为了尽快抓住犯罪嫌疑人挽回损失,请在报案后,向办案民警如实反映案件情况。
说了这么多,还是要提醒大家,遇到诈骗千万不要贪小便宜,骗子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我们的贪便宜心理。所以,不要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