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茧房”现象反思
如果你在抖音上多看了几眼关于火灾的视频,可能你接下来会刷到一连串的火灾视频,仿佛这个世界到处都在发生火灾。
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过滤气泡」,也有一种相似的说法叫「信息茧房」。它指的是,一些 App 的推荐算法基于用户的行为,一直推荐他可能感兴趣的内容,长此以往,用户可能只关注令自己愉悦的内容,慢慢的会像蚕一样,将自己编织于茧房里,停留在片面的认知范围中。甚至,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也会减弱。
一百度网页链接
一个帮助你突破【信息茧房】的网站,客观的把全网的的热点资讯信息,呈现在你面前,每天5分钟,家事国事天下事,实时掌控,增加谈资。
信息茧房的积极影响
信息茧房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主动迎合用户需求的趋势。
一方面,时间有助于信息茧房的形成,使个体不自觉地陷入浏览推荐信息,对推荐算法感到高度满意并且很难感知到自身信息受限。而另一方面,时间又使得个体熟悉了信息平台中的种种功能操作,会采用相应改善推荐算法的功能来丰富自身的信息来源以对抗信息茧房。
选择性的第一点体现在个体基于自身而选择浏览不同的信息内容。这种选择性造成的差异被推荐过滤算法放大,从而会增强信息茧房的形成。第二点体现在个体对于功能性的选择会对自身态度造成了不同影响。当选择更为“主动”、对推荐算法有修正作用的操作时,会削弱信息茧房的形成。
信息茧房的坏处
“信息茧房”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媒体主动迎合用户需求的趋势,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如加剧网络群体的极端化、同质化、排异化等。这一点在“饭圈”中的表现特别明显。
“饭圈”中的个体陷入“信息茧房”之后,必然会减少对其他内容的关注,听不见不同的声音,看不得不同的意见,对网友理性规劝之声恶语相向,反而对职业粉丝、经纪公司编造的花式谎言深信不疑,在“大粉”和营销号营造的“信息茧房”中屡屡情绪激昂、冲动消费,模糊了基本的是非观。
信息茧房的意思是什么?
信息茧房是指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由于信息技术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间和任何领域的巨量知识,一些人还可能进一步逃避社会中的种种矛盾,成为与世隔绝的孤立者。在社群内的交流更加高效的同时,社群之间的沟通并不见得一定会比信息匮乏的时代更加顺畅和有效。
信息茧房的校园预防
在防止网络茧房的对策方面,桑斯坦把希望寄托在政府监管上。通过政府积极的监管,让各类信息能够更均匀地传播,让受众能够接触到更广泛的有用信息,有效的规避不良思想的传播,促使人们了解到社会的更多真实情况,对减轻极化和片面思想有很大的作用。
对于一些极端破坏性网站、极端思想人士的信息传播,政府要发挥监管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需要研究的问题应该是政府如何管制。将这一思想运用于高校公共网络平台,则意味着高校方面要积极承担起网络监管的责任。
为什么2020江苏高考作文题会被评地狱难度?
语文场考试结束后,素来冠有“地狱模式”之称的江苏高考,便再一次引来网友们的吐槽。原因很简单,相较于其他全国卷、地区卷,江苏卷的高考作文题属实有点“高端”,不少考生直呼“第一眼看下去实在有点不知所云”,难以在简短的时间内理清思绪。
江苏卷的材料虽短,但意蕴丰富,所以每一句都要细读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句与句之间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一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讲的是一种普遍的行为倾向,是人的天性。第二句“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进一步指出,一开始是我们去主动选择喜爱的人和事,后来是我们被同类信息选中,这些信息会主动来到我们面前,包围我们,塑造我们,我们是被动地选择性地接收信息,而非主动地随机地获取信息。第三句“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引入时代背景,强调“智能互联网”在塑造人这一层面上的力量更胜一筹。在互联网、大数据的加持下,一方面,我们的信息获取更为便捷,另一方面,我们的信息高墙则更加密不透风。
关于人工智能的利与弊,以及我们要如何趋利避害,在我们今年的押题课第5课「5G+时代下的成就与迷思」中纸条君给小纸条们带来了许多精彩的观点和素材,同时,我们过往的纸条中也有涉及“信息茧房”“自我局限”的话题,相信听过课、时常上纸条App的小纸条一定有话可说,能写出深度,写出广度。
总而言之,其实只要考生们具备有足够的互联网思维,应该是能够挖出考题里涉及的这些方方面面的重要信息,而在此基础上,大家其实头脑风暴出的东西更是不止于此。
信息茧房效应实例有哪些
信息茧房概念是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在其2006年出版的著作《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中提出的。“信息茧房”效应是指,人们往往只注意自己关注的或使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每天看到的信息全是自己感兴趣的,却忽略了更大的视野。